新聞資訊
NEWS六月的揭陽,太陽是從來不講情面的,只管將光與熱一股腦地傾瀉下來,烤得工人們的脊背發(fā)燙。汗水便順著黝黑的皮膚淌下,在安全帽檐上匯成一條細流,滴落在干渴的地上。
廣東揭陽燃機項目施工現場,吊車舒展長臂,將數十噸重的設備輕輕托起,如同巨人拈起一枚棋子;電焊槍迸濺的藍紫色火花,比盛夏的陽光更刺目,在空氣中留下灼燒的焦痕。工人們在高空焊接鋼架的弧光里化作剪影,在深溝中鋪設管道的背影與泥土同色。他們的手掌皸裂如樹皮,卻將螺栓擰出琴弦般的震撼——這是工業(yè)時代的交響詩。
老張是工地上的焊工,干這一行已經二十多年了,現在也是一個小檔長。他總愛瞇起被弧光灼紅的眼睛說:“咱焊的不是鋼板,是萬家燈火的血管。”說話時,他的目光總越過鋼梁,望向某個遠方:仿佛看到了電廠燈火通明的景象。他的焊槍下,每一道焊縫都平整光滑,像是精心雕琢的藝術品。
每日清晨五時,天剛泛白,工人們便已起身,他們的一天從早班會開始。穿著厚重的工裝,踩著沾滿泥漿的勞保鞋,隨著早班會點名結束,安全教育隨機展開,當"散會"的余音還在鋼架間碰撞,挖掘機的吼聲驚飛了榕樹上的知了。
午時的太陽最是毒辣。加班的工人們輪流休息,汗水滴進飯菜里,他們笑稱這是“加鹽”。
傍晚,暑氣從地面蒸騰上來,與機器的余熱交織在一起。但工人們依然干勁十足。收工時,夕陽將巨大的鋼架拉出長長的影子。工人們三三兩兩走向宿舍,雖然疲憊,眼睛里卻閃著光。他們知道,今天每一段工程,都在為這片土地注入新的活力。
工棚里響起此起彼伏的鼾聲。夢中,他們看見電廠建成后的樣子——高聳的冷卻塔吐著白霧,輸電線如琴弦般伸向遠方,點亮萬家燈火。
工地之外,潮汕人民開展著迎灶神活動,這些都與睡夢中的工人們無關。他們來這里兩年時間,沒有體會過潮汕的歡慶節(jié)日。歡慶節(jié)日的背后總有一些人會在默默付出。當第一度電流從這里的血管奔涌而出時,這些黝黑的面孔會隱沒在光暈之外。但每盞亮起的燈、每臺運轉的機器都在復述他們的姓名。鋼鐵終將冷卻,而他們澆筑在螺栓與焊縫里的體溫,會成為這片土地永恒的熱源。